近些年,学校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着力通过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整合优势资源,激发院系活力、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校在学科集群战略基础上,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实施了学部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优化治理结构、增强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管理重心向学部下移
二级实体学院设置过多过细,学科、人力资源、课程设置等资源分散,成为整合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壁垒”。鉴于此,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在优势学科领域推进了多模式的学部制改革。根据地学领域一级学科较多的特点,成立了非实体的地球科学学部,下设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整合教育有关学科,成立了实体的教育学部,下设27个教学科研单位。整合学校商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公共管理系、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成立了实体的经济与管理学部。学部成立后,学校加大了人、财、物方面放权力度,推动管理重心向下转移。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学部自我发展能力
为了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各学部获得自主权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一是完善组织架构。三个学部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组织架构。完善的组织架构为学部承接好、用好学校下放的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教育学部成立了高评委,完善了工作机制,较好的履行了学部专任教师正高职务评审以及副高职务复议评审职责。地学部也学位评定委员会顺利承接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放的学位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批、学位点的调整等职能。二是增强自我规划发展能力。根据学校要求,各学部凝聚师生智慧,加强沟通协调,编制了一级学科建设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特别是将相关科研基地和平台的建设纳入了统一规划。三是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为了正确行使好各项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各学部探索建立了规章制度体系,完善了组织运行机制。比如:在人事制度方面,教育学部制定了《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办法》,地球科学学部人事聘评等相关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制定并实施了《教育学部廉政风险防控方案》和《教育学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
推进校级管理方式改革,增强对学部的宏观管理能力
长期以来,随着办学规模迅速增大,学校层面的管理幅度和总量成倍增加,提高管理效能成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权力下放学部后,学校也面临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因此,学校加大了校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努力实现角色由“保姆”向宏观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转变。一是按照“整合相近职能、避免职责交叉”的原则进行机构重组,逐步实施校部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整合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成立学生工作部和学生工作党委,加强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整合原发展规划办公室和学科建设与规划办公室相关职能,成立了发展规划部,加强对重大改革发展事项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评估考核。二是推进向学术组织“分权”,落实“教授治学”。学校组建了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下设五个专门委员会,形成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体系,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术组织的功能定位,完善了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学术组织通过履行决策、审议、评定、咨询等重要职权,对学部、院系发展给予了有效指导。
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部的考核与激励
学校在推进权力下放,提升对学部发展的统筹服务能力同时,也在努力探索科学评价学部发展绩效的办法,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015年学校开展了针对所有教学科研实体单位的考核。学校为确保考核的规范性、有效性,一是研制了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涵盖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办学成效,可据此对其工作状况、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出综合性判断;二是优化了考核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共由32位委员组成,包括全体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工会代表、校友代表等。三是完善了考核流程,包括单位自评、民主测评、数据统计、汇报评议、综合评定五个环节,最终考核结果由考核委员会在现场评议会上做出。四是加强了考核结果的使用,对考核评估优秀的单位进行了奖励。此外,学校还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探索全球同行评估办法,借鉴国际通用评价标准。这些举措对学部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部“五个手指头捏成了一个拳头”,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开始显现。
第一、打造学科交叉的大平台。学部把相近的学科整合在一起,为各学科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跨学科智库国家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院在教育学部得到孕育发展,旨在推进学科间交流的“席明纳”跨学科工作坊成立。地学科学学部把学校下拨的学科建设经费额度分配到5个一级学科,并明确依托地理学科建设带动大气与海洋2个学科建设,依托生态学科建设带动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拳头效应”开始显现,2015年教育学科顺利进入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地理学科进入ⅱ类高峰计划。
第二、打造人才培养的大熔炉。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部制的实施为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部制下,教育教学资源能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课程大平台、实验室大平台、社会实践大平台得以建立,学生跨国交流和培养也更为容易。教育学本科阶段以大类招生为主,强调通识培养 特色培养相结合,并以特殊教育学专业为试点,建立了“2 2”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卓越教师”。
第三、打造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学部寄托着学校改革发展重大期望,成了推进各项重要改革的试验田。学校决定推进深化财务二级管理改革,就在地球科学学部和教育学部试点建立了学部预算体制。学校在教育学部开展干部聘任制试点改革,聘请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担任学部主任,不设行政级别,淡化学部行政色彩。还在学部试点深化教师评聘制度改革,推动学部成立了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文、来源|发展规划部 编辑|吕安琪